為進一步了解國內外婦產科專業最新進展,提高診療質量和效率,分享婦產科前沿知識,推進區域內婦產科醫師隊伍建設,推廣新理念、新技術以及促進同道之間的學術交流,由廣西醫師協會主辦,廣西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承辦的“廣西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2021年學術年會暨東盟婦科微創技術及女性盆底疾病診治高峰論壇”于2021年7月16-18日在南寧市召開!本次大會邀請區內外知名專家教授作精彩的專題講座,報告國際和國內的學術前沿新動態,并針對大家共同關心的學術熱點問題進行交流。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隋龍教授解讀《瑞琳他抗——HPV治療新進展》,眾多權威專家參與授課討論。
學術分享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隋龍教授
《瑞琳他抗——HPV治療新進展》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目前認為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由漸變到突變的長期過程,故有效的篩查及恰當的干預,能阻斷其向宮頸癌的進展,從而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幾十年來,由于宮頸細胞學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得以早發現和早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明顯下降。1976年德國病毒學家Harald zur Hausen首次提出了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與宮頸病變及宮頸癌的關系,也因此獲得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有研究表明,90%以上宮頸癌伴有HPV感染。Bosh和Manes等通過收集來自22個國家的宮頸癌活檢標本作PCR檢測,發現99.7%的腫瘤中都可以檢測到HPV-DNA,而且各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大量的流行病毒研究和病原學研究也已經明確了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R-HPV)持續感染為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發生的根本原因,故宮頸HR-HPV的早發現、早干預是預防宮頸癌的關鍵所在。大會上,隋龍教授講解了目前國內外HPV感染與宮頸癌防治的前沿研究,并進一步講解了HPV的致癌機制,對臨床上HPV感染治療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其中對HPV患者的感染人群分布、感染癥狀和因素、篩查和診療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講解了依據HPV病毒特點的預防與治療性產品——瑞琳他抗,作為在臨床上系統治療HPV感染的優先方案。隋龍教授分析了HPV病毒在宮頸疾病中的致癌原理以及HPV抗原的制備,并講解了瑞琳他抗的研發機制及核心成分,是以卵黃免疫球蛋白(IgY抗體)為核心的生物耗材。對已感染HPV的患者及HPV高危亞型反復感染的患者,及物理與手術治療尚無法轉陰的患者、尖銳濕疣術后患者以及患者的性伴侶都有治療作用。對HPV感染和宮頸疾病在臨床中的實際問題和應用方法,隋龍教授都給予了詳細解答。

大會討論環節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與宮頸癌密切相關的癌前病變,反映其發生發展的連續過程。三階梯技術,即宮頸細胞學、陰道鏡與組織病理學,是國際上公認的篩查、診治、管理宮頸癌前期病變的基本診療程序。發生在宮頸部位的各種宮頸病變,從CIN發展為宮頸癌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HR-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的發病原因。HR-HPV感染廣泛存在于宮頸病變中,病變越重感染率越高,病毒感染出現遞增趨勢。當機體被HPV感染后,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調解下,清除入侵病毒;而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如在防御機制上出現缺陷或發生基因突變時,HPV基因片段就會整合到宿主宮頸上皮細胞基因組內,誘發病理改變,CIN向宮頸癌方向進展。流行病學研究表明,HPV感染宮頸可以自然清除。CIN中特別是低級別CIN,大部分可以自然消除,僅有少部分CIN進展為宮頸癌。HPV感染通常經歷潛伏期、亞臨床感染期、臨床癥狀期和HPV 相關的腫瘤期。而在出現臨床癥狀之前的潛伏期和亞臨床感染期,通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病理學、陰道鏡檢查等手段,能夠檢查出HPV 感染及感染后的組織改變。因此,早期檢測HPV 感染,并進行及早的診治,對預防宮頸癌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與會專家再次肯定了瑞琳他抗在HPV以及宮頸疾病診療中的有效作用,贊揚了瑞琳他抗攜手基金會援助項目、商業保險等最大程度減輕患者資金負擔的巨大努力。隨著在HPV與宮頸疾病診療方面研究的深入,消除宮頸癌的目標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實現。
